中國常州網訊 11月7日,常州高架一期工程憑借優美的造型、較高的科技含量,捧得了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。據悉,這是繼常州市二院和常州市大劇院之后,我市捧得的第3個魯班獎。
高架道路的日均交通量現已達20萬車次,不僅緩解著城市交通壓力,也拉近著城市與人的距離;而高架一期為此奠定了基礎
蔣暉君,湖塘人,2008年上半年從上海回常,現供職于新北區的一家軟件公司。他很滿意目前的現狀,“雖說在上海的收入也不低,但每天花在上下班途中的時間要4個小時。”蔣暉君說,當初決定要回來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知道常州的高架一期要通車。“現在開車從高架上走,上下班只要一刻鐘左右。”3年來,每次上下班,或偶爾從高架上欣賞著沿線的城市風景,他都慶幸自己做對了決定。
搜索一下地圖,常州高架一期工程全長29公里,在圖上似一個倒“F”型。在這條主干線上,伸出去20對觸角,與城市現有道路相接;特別是新北區和武進區的距離由以往的近1小時降低至20分鐘,拉近了城市南北兩翼的距離。也意味著,從此常州開始編織一張暢通、快速的立體交通網。去年9月高架二期通車,與一期高架形成環通。
據日前市交警部門監控數據顯示,常州高架道路的日均交通量現已達到20萬車次,分流市區交通量12%左右。其中西半幅(即高架一期)的車流量較東半幅更大些。正如蔣暉君說的,快速路網發展的背后,觸摸到的是逐漸縮短的人與家的距離,是人與城市的距離。
可以這么說,是高架一期為現代化的快速路網發展奠定了基礎。
常州高架一期工程采用了住建部十項新技術中(2005年版)的七大項、九個子項中的11項具體新技術
建設高架一期之前,從來沒有一條路,沒有一座橋,能創造出如此多的“常州第一”——無論是技術創新,還是數字化系統、現代化管理,都達到了新高度。
比如,高架箱梁設計采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魚腹式圓弧形箱梁,整體性能好,抗扭剛度大,跨越能力也較大。標準橋墩采用H型立柱,不僅形體精巧美觀,而且橋下視覺通透。為保證高架下的地面道路不產生壓抑感,地面道路與高架道路之間的凈高一般都不低于8米,特殊情況下也不低于5米。
高架一期工程還采用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統,并修建了快速路交通監控中心。在高架道路上行駛,駕駛員可以通過電子顯示屏及時了解前方路況。另外,高架道路的24小時即時監控系統,也可以幫助養護管理單位即時了解道路信息,一旦道路受損可以迅速組織維修。
同時,常州高架一期工程積極采取各種節能綠色技術。比如,在節能、節材方面,采用嵌入式低眩光匝道照明技術,有效解決了控制眩光、提高照度水平和均勻度等問題,還無需使用燈桿。在節地方面,采用H型、Y型立柱節約用地面積,橋面面積784338平方米,立柱占用面積僅為橋面面積的5%左右,其余平面范圍均作為地面行車道。
據統計,常州高架一期工程采用了住建部十項新技術中(2005年版)的七大項、九個子項中的11項具體新技術。
市民說,看著高架沿線不斷變化的風景也是難得的愉悅
蔣暉君說,他很喜歡走高架,不僅是因為路況好,全程沒有紅綠燈,看著高架沿線不斷變化的風景也是難得的愉悅。
其實從高架路一期開通的前一年,市規劃局就開展了高架路一期沿線的城市設計,將其兩側地區定位為以高架路為紐帶,彰顯特色空間景觀的城市復合功能區,形成“三區、五段、十節點”的總體結構。另外,規劃部門針對高架二期(青洋路高架)沿線的城市設計也已編制完成,對道路沿線的重要區段和重要節點進行了城市功能的優化,并進行了詳細的空間景觀設計。圍繞“功能結構優化、交通網絡完善、空間品質提升”三大手段,力求進一步實現道路兩側城市功能的集聚、完善和提升,引導區域、節點發展,為市民創造舒適、方便、優美的物質空間環境。
“偶爾加班后驅車回家,你會發現高架就像一條發光的紐帶,將沿線的公園、大橋、小區、酒店串聯起來,在華燈初上的城市間顯得格外有魅力。”蔣暉君道出了許多市民的感受。
|